秸稈禁燒后如何處理:專家支招生產燃料乙醇變廢為寶
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,對于糧食大省安徽來說,夏季秸稈禁燒的工作也已經提上各地政府部門的議事日程。禁燒之后,秸稈究竟怎樣才能“變廢為寶”?昨日,在合肥召開的座談會上,有能源專家支招:用廢棄的秸稈生產替代汽油的燃料乙醇,通過推廣使用來減輕石化能源對環境的污染,實現降低PM2.5濃度、減少霧霾等一系列生態利好,并使農業增收增效。
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榮森指出,在農業社會中,農業秸稈是重要的生活能源,燃燒后的灰燼還是重要的農家肥。然而,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,農業生產方式、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遷,麥秸稻草等農業秸稈被遺棄,或不當燃燒,反而成為了空氣污染源。“建議政府部門可以探索農業秸稈再利用技術,加工為纖維板材;也可探索農業秸稈壓縮碳化技術或液化技術,使其成為生物能源。”
關于生物能源,化工技術專家、中國石化原科技部主任喬映賓介紹說,目前國內比較普遍使用的就是乙醇汽油。“汽車尾氣排放已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,而生物質燃料可降低汽車尾氣中的PM2.5等有害物質。車用乙醇汽油只需要在汽油組分油中按比例加入燃料乙醇,就可以作為汽車燃料用的汽油。作為可再生的資源,能夠部分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,并對環境友好。”
專家稱,安徽省是我國最早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省份之一,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體系和成功經驗。從2005年推廣至今,已生產燃料乙醇238萬噸,調配車用乙醇汽油2380萬噸,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88萬噸。燃料乙醇的推廣使用,為安徽省改善大氣環境質量、增加農民收入、減少一次能源的使用量、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作出了貢獻,也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會上,專家們建言,利用廢棄的秸稈生產燃料乙醇已經實現了技術攻關,下一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推廣使用,此舉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安徽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,而且在增加農民收入、支持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。